周六直播后半段,一位网友和我聊起,“教教他如何买基金”。我跟他说,谈不上教,我的感受,以及我自己是如何做的,可以说出来供他参考。刚买基金的时候,我和他的感受很像,涨了开心,跌了失落,每天都要去看一眼基金组合的涨跌。
有一天坐公交车时,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,天晴了就会下雨,下完雨又会天晴,这就是自然规律。你说天晴好,还是下雨好,各有各的好啊。基金也是一样,涨了会跌,跌了会涨,想让它只涨不跌,一个是做不到;二是跌了,还有了更多买入的机会,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心情被影响呢。人啦,有时候就是愚人一个。
我现在正在练习放平自己的心态,也不再每天查看基金的涨跌,一个月看一、两次,关注下大的趋势是否有变化,如果没有,继续安心等待就好。心态是最重要的,比任何技术都重要。调整了心态,再就是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度来进行仓位的分配。
我是稳健偏积极型投资者,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,将买基金的钱分成三部分。
50%用来购买4%-6%的货币和债券型基金,给自己建立一个安全的底仓。
30%用来购买指数型基金组合,追求每年10%-15%的相对收益。
20%用来购买主动基金,追求每年20%+的绝对收益。
如果是3年内要用到的钱,哪怕是丢掉一些收益,我也不绝对不会去买入权益类,波动比较大,需要长时间投入,才能获得收益的指数和主动基金。
而且,为了防止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手,在年初的时候,我就会按照本子上写好的规划,根据自己提取资金的时间,一次性、分品种买入。
很多大佬都说过,投资最重要的是守纪律,在没有上司,没有制度的情况下,自己守自己的纪律,是一件特别难的事。
所以,提前做好规划,买入半年、一件、三年才能取出的产品,就是用外界的规定来帮助自己守纪律。
而对于指数基金和主动基金,难在挑选品种,选择买点和卖点。
指数基金最好是在该品种被低估时进入。怎么看低估?像蛋卷基金、蚂蚁财富等网站上可以查到指数是处于低估、正常估值,还是高估。
可以将自己心仪的指数基金与之比照,低估时再买入。
对于主动基金,我觉得先要看趋势,再选择未来3-5年有前景的行业,最后从中挑选风格稳合的基金。
资深投资者复利先生曾经给出个三个标准,我觉得挺有参考意义的,分别是:高频、刚需,能享受通货膨胀的红利。
比如我看好医药行业近几年的发展趋势,而且最好是覆盖全球股市的医药企业。因为相比A股,美股和港股上市的医药企业更被低估。所以我就会挑一支医药QDII基金,基金的调仓风格是不断选择被低估的,有增长潜力的创新药、医疗器械企业。
目前我自己还在摸索的是挑选两支左右,穿越牛熊、回撤不大的老牌基金,和医药基金做一个搭配。
网友跟我说,今年用8万元左右,买了几十支基金,觉得很吃力。
通常来说,基金的选择不要太多,一个是看不过来,心累;二是资金量不大的情况下,每支基金都只能小仓位玩玩,赚不到大钱。
我特别理解他为什么要高度分散投资的心理,其实就是新手在上路的初期,心里没有底,所以就用了撒胡椒面的选择方法。
要让自己买主动基金时更有底气,我个人觉得只有一个“笨办法”,就是花时间学习,哪怕每天学一点点。了解如何看基金的历史收益、最大回撤、基金经理风格,持仓组合和变动情况、穿越牛熊的表现等等。
等到自己对趋势和行业,基金个体的表现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后,再根据自己的精力去看是否可以“偷偷懒”,找到值得信任的基金组合主理人,去持续跟投。
这时候,我们还要提前了解主理人的风格,是否有6年以上的投资经验;是否经常发表文章,能熨平自己上蹦下跳,焦虑的心;是否能够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建立组合的标准;是否能够给出一个与自己心理预期值相符合的收益范围。
一旦选定了主理人,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无条件的信任,至少一个投资周期不动摇,不因为大涨随便赎回,不因为大跌轻易撤退。通常,我喜欢的主理人都会将回撤控制在5%-8%左右的范围。
不要觉得真的可以“无脑”买基金,也不要轻易把“信任”交付给其他人,在学习中思辨,在追随中成长,理财真的是我们一生要不断学习的功课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汇达财经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uidaty.cn/licai/3672.html